赚钱
一 职称无罪,地方荒唐细则害死人 教师职称已经在我国存在30多年,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国家设置它其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某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利用其相对自主的权力,根据自己的意愿,随意增加了很多荒唐的评审细则,这样就把本来能够评上的教师以合法的名义凶狠地,眼都不眨,毫不留情地“撸”了来了…… 二 校长用“锤子”敲打出来的话都是真理,但却是慢性毒药 然后,再装成救苦救难的“大救星”,加以抚慰和鞭策:“你评不上是因为你努力程度不够,教学业绩不好,或者师德表现不好,这谁也不怪,就怪你们自己!虽然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但在大家都认同的评审细则面前,人人平等!让你上就是对那些评上的教师最大的不公平!不要发牢骚,不要有怨言,如果你们好好干会有机会的……” 校长说的每句话都是不可辩驳,不容置疑的真理,那些感到不公的教师非但不敢哭出声,大气也不敢喘了,打断了牙,咽进肚子里,半截牙和憋屈搅拌在一起,形成了一股窝囊气,气在逐渐蔓延,有的得了心脑血管疾病,还有的癌细胞不知道从哪个器官里长了出来变成了癌症“小树苗”,退休前没发现,退休两三年就变成了癌症的“参天大树”,想连根拔起,那就难了,很自然地一命呜呼了……因此,一般教师活过七十岁以上的,那就修道成仙的人呀!每当我们在大街上看到七十岁以上的退休老教师,我们应深鞠躬,因为他们都是仙人下凡呀! 三 教师憋屈的原因不是评职称的程序问题,而是职称陷阱多年前就布置好了。 被淘汰出局的教师,有的确实不合格,个人素质、教学态度或教学成绩确实说不过去,平时吊儿郎当不拿教学当回事,这类教师会很坦然地面对命运的安排,但这毕竟是极少数。多数教师是有责任心的。 那些感到憋屈的教师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不被领导看好的教师,被分在一个生源差的班级,无论他多么努力也无法赶超生源好的班级,费劲不少,最大的成果就是缩短了差距,但想齐头并进都难于上青天呀!这就类似于全国所有最好的高中,没有一所高中的高考成绩超越衡水中学一样,事实上这位教师既有素质也有态度和办法,但无回天之力,被人为边缘化了。他的教学成绩很烂,很糟糕,这就是结果。领导就拿结果谈事,教师却有口难辩,你还说什么?你的成绩就是差呀! 第二种情况:学校领导把“关系户”教师安排在班主任好,班级纪律好的班级,而把“非关系户”教师安排在班主任工作较差,班级纪律和秩序混乱的班级,瞧瞧结果吧!在班风好的班级上课,任课教师上起来得心应手,感到很舒服,但在班级纪律混乱的班级上课,需要拿出10几分钟甚至20几分钟的时间来维持秩序,这叫“组织教学”,短短的45分钟的课,可利用时间只有一半,即便生源相同的情况下,日积月累,成绩也有被远远地甩在了“教师队伍后面”,这类教师很勤奋,也很执着,业务能力也很强,但总在后面“吃屁”,甚至,“屁”也吃不到热的,都是冰冷的“凉屁”呀!其实,这位教师未必品德差,也绝不是因为有棱角,就是因为不是领导的“关系户!” 评职的“神秘性”就在这里!“暗箱”不放在你眼前,而是在十万八千里之外,在几年前就把“机关”设置好了。因此,教师评职称并不像局外人想得那么简单,它考查的不仅仅是教师的素质、教学成绩、教学能力、品德、为人处世、性格、人缘、交际能力……还有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但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决定性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通过个人能力和努力所获取的! 以上就是憋屈的根源。 四 个别地方荒唐规则下评审出的结果是“二上一下” 1“一上”。什么是“二上一下”呢?所谓“”二”中之一就是特别优秀的教师,即教学成绩突出,这是教学能力方面;个人素质较高,其中包括能上好优质课,在县、区或市级获得奖项,这属于课堂驾驭能力,能在省级刊物发表论文,这既是一种教研能力也是一种写作能力,这些都是一般教师不付出努力难以达到的目标。拿成绩要有手段,上优质课看功底和课堂表演才能,写作是教学实践、思考和文字表达综合能力的体现。无论学校用什么样的标准,他们也能被评上中高。这些获得中高职称的教师是当之无愧的教师英雄! 这件事也给广大教师很多启迪:在我们抱怨评职称不公的时候,能不能想一想在教学成绩、优质课和论文方面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呢?大家要发挥各自的优势,与其整天把时间和精力空耗在无谓的抱怨方面,毋宁多付出点,利用业余时间,暗暗积蓄力量,“世界给你关上门,总会给你留下一扇窗子,只要你愿意,谁也阻挡不了你……” 我们要坚信:绝大多数学校在职称问题上是公正的。坦诚地讲,现在职称评定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正,只要教师认真工作,积极准备,善于积累,迟早都能评上中高,除非你的硬件,如学历确实达不达标,无能为力了。中高为那些有准备头脑的教师准备在那里,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名额会越来越多,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上二”。所谓“上二”是指“关系户”了。只要校长让他们评上,办法很多,最省劲,还不会引起争议的就是增加评审新规则。 我根据网友的反应,列举几个简单例子: 例子一:关于论文赋分,前几年,论文管理并不严格,某“关系户”教师在网上购买了多篇论文,学校制定了一下细则:正式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累计算分,这下,“关系户”就名正言顺地被评上了,而有论文,论文少的,则被淘汰了。 到了第二年,老师们有自己写的,也有从各种渠道购买的,手里的论文很多,但这一年,某“关系户”教师,手里只有一篇省级刊物论文,于是,学校又制定的新的评审细则,论文按照一篇最高级别的论文赋分,这样,很多教师又白忙活了,论文多不算分了。由于把精力集中在论文上了,就忽略了其他分数的积累,结果大部分又被淘汰出局了,而“关系户”教师则很光荣地被评上了,很合法! 再比如,某网友的切身体验,某年学校就分得一个名额,她个方面赋分加起来第一,远远超出了某“关系户”教师,但是,在评职称的这一年,她的丈夫突发脑溢血,她请了一个月的假去陪护,学校制定了新的细则:请假教师在评职称时,按照每天扣除0.5分累计扣分,这位很优秀的教师立刻傻眼了,被淘汰了,以后,分数一年少一年,结果她最后终于放弃了……而“关系户”教师则不费吹灰之力被评上了。这到底是生活在捉弄人,还是人在捉弄人呢? 有的网友会问:“校代会是干什么的?”校代会的代表们的作用就是举手表决,被评上职称的教师在评职称时也做过“小动作”被学校领导“照顾”过;而还没有被评上职称的教师,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吗?他们讨好领导还找不到机会,怎么在最需要领导帮忙的时候去“添乱”呢?其实,谁都心知肚明,但就是因为个人因素,选择保持沉默了……有的学校甚至在制定细则的时候,不经过校代会…… 以上这种朝令夕改的做法,用文雅的词汇来表达就是“曲径通幽”或“峰回路转”,用通俗的表达方法就是“打一枪换个地方”、“神出鬼没”、“变化无常”。这很类似于狼群获取猎物的方法----有时他们设伏,有时搞突然袭击,有时是声东击西,有时时是搞空城计…… 当前,绝大多数正规学校职称评审细则比较稳定,也比较有连续性,教师们知道应该准备什么,不该准备什么,很规范。但越是个别农村中心小学越有随意性,这就是属于教育行政的任性了,这种做法不可避免地让老师们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我们国家是一个情社会,通过各种五花八门关系被评上职称的“上二”的人数只能减少,但不可能完全被拒绝,如果那样想,那就是太理想化了。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只要条件允许,时机成熟,人人都想作恶!”这是人的本性。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贪是人类内心对外界无止境的欲望。”那些能力平庸又不愿意付出的教师,看到中高这块“肥肉”就像见到了“唐僧肉”,每月多领1000多元,谁不眼馋,既没有突出的本事,也不愿意付出,正好有“关系”,为什么不利用呢?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这类“二”就经过了“神操作”,莫名其妙地被评上了…… 尽管我国在职称评审中存在瑕疵,个别学校或主管部门利用手中职权,为了私利,在评审规则上“添枝加叶”、增加“调料”,出现了个别“漏网之鱼”,但总体上,中国的职称制度是有利于选拔和奖励对教育事业有贡献、取得教学成绩的教师,职称在某种意义上也扮演了“奖勤罚懒”、“选拔能人”、“鼓励奉献”的多种角色,这是积极的一面。 3“一下”。绝大多数优秀教师都被评上中高了,这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结果,他们自己高兴,大家也由衷地为他们庆幸,他们为正在准备评中高的教师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对学校工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老师们心服口服;还有极少数“关系户”(当然,这类人在正规的高中学校是不存在的),他们只出现在相对偏远的农村中小学中,大家也要看开,要包容他们,毕竟“关系”也有其很深的历史渊源,想想自己祖坟上缺少“烟火”,也就气顺了,自己的“烟火”只能靠自己了,这样心里更踏实些,毕竟,通过个人奋斗和努力所取得的成果,才会有成就感和幸福感呀!靠走捷径得到的东西不值得羡慕…… 再除了有条件、有信心的、积极准备评中高的教师外,那么余下的就是那些失去了信心的教师了。这类教师在高中学校很少很少,在初中或小学所占的人数或许不少,只要你在评中高职称这件事情上绝望了,彻底放弃了,那么,谁都帮不了你!这就是所谓的“一下”类型的教师。 五 个别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荒唐评审细则如同狼性文化 狼群捕获了一只羚羊后,狼群的首领们先吃,它们吃完后,那些体格肥硕,在捕获猎物中有功劳的狼再下嘴吃肉,然后,在捕获过程中起的作用不大,体格不够强壮,体型瘦弱的狼最后吃,此时,一群平庸的狼聚集在猎物身上撕咬着、争夺着、推搡着、你撞我一膀子,我咬你一口,谁都想先吃到食物,谁也不想落后,因为剩下的肉确实不多了,只剩下了羚羊的一条腿和屁股上的一顶点肉,此时,狼群们开始了争斗,彼此都使出了狠招……狼群的首领看不下去了,它冲上来把平时对待自己好的小兄弟推到了食物跟前,把所有的身体瘦弱的狼赶走了……很多狼,在追捕猎物时也设伏了,也追赶了,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是,一口肉也没吃到,只闻到了肉的腥味,夹着尾巴,瞪着惊恐的眼睛,耷拉着长舌头,馋得直流口水,但却不敢超前迈出,因为狼的首领只保护着自己的“朋友”尽情地吃…… 个别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所制定的令人费解的职称评审细则简直就是狼文化的翻版呀! 五 个别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出别出心裁的不公正、不公平的评审细则后,将会产生十分恶劣的影响,对我国教育事业有巨大的危害! 比如:某初中在职称评定中设立了民主选举,这从名义上是让教师对参评教师的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师德方面进行综合考评打分,然而,这所学校在细节上却“做了手脚”,采取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民主投票,但不唱票,这就值得怀疑了。既然不唱票,那么,民选结果是不是可以在不受监督的情况下随意改动呀?即便数字没动,老师们也怀疑里面必然隐藏着猫腻!这种愚蠢的做法就是“端起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呀! 我从网上看到了这样一首诗歌,摘录如下: 职称路漫漫, 看似波澜不惊, 平平淡淡, 然,实则堪比刀光剑影, 心相煎, 纵然美酒相寄, 也无力心欢, 奈何愁遮天, 柔肠寸断, 伤痛红颜, 急流的险滩, 怎能不令人思绪万千, 花花岁月, 往事如烟, 多少职评故事成了笑谈…… 我相信读者读完这首网友的诗歌必然会感受到,这位朋友曾经经历过中高职称评选,也积极准备过,评职称让他伤透了心,没有这样的体验,他是写不出这样的诗歌的。其中的“波澜不惊”、“刀光剑影”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个别地方教育部门或学校在职称评选中存在着不公平呀! 那么,职称评比细则的不公正和公平会有什么危害呢? 玻璃大王曹德旺说过这样一段话:“你得罪了员工,最后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如果你总是以质疑的眼看待你的员工,那么,他肯定不会拿你当领导看待,强调纪律,那他只需要做到不迟到,你就抓不住他的任何把柄。既然你不仁,那么,他完全可以不义,从此颓废,得过且过,因为他的死心塌地和牺牲奉献,你却不配!” 曹德旺这段话,很朴实,也很实在,他就谈了老板和员工的微妙矛盾产生后的后果。 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句话运用在教育系统中,假如我们的职称评审细则或环节不公正,教师就会心中不满,就会有怨言,当然不是全部这样,即便是少数,其危害也很大。他们在职称方面看到不公正,就完全放弃了,爱咋地咋地吧,多数该怎么工作还怎么工作,但少数却开始“消极怠工”了,大家都知道,教学是有伸缩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和学生辅导方面,可以把工作干细致,也可以很粗略地仅仅是完成,既然他们不要职称了,他们也就不在乎成绩了,他们的心寒了,认为校长对他不仁,他可以不义了…… 我从网络上看到国家教委关于对教育评价的新规定中的第四条提到:“要依靠全体教师办好教育。”由于职称评审细则的不公正、公平和公开,造成了教师心灰意冷,我们又怎么能依靠全体教师办好教育呢? 总之,我国教师职称评审从全国范围看是好的,积极的,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巨大促进作用的,但在农村个别地区、个别教育部门或学校确实存在着“瑕疵”。我们要客观地看待中国的教师职称,既不要否定其作用、功能和意义,也要承认在执行评定过程中,个别学校的小“瑕疵”,改正这些人为制造的“小细则”或取消这些带来不公平的“小细则”,那样,教师的情绪会理顺,全体教师的积极性会有大幅度提高…… 不倒翁2021年4月7日星期三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