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一部《清平乐》,让宋仁宗赵祯被大家广为熟悉。 在此之前,人们对他的印象,不过是“庸常无能”之君。 他,文没有宋徽宗多才多艺,武没有宋太祖能征善战,治世也比不上前朝的“贞观开元”。 连那些民间的那些“风流韵事”,也没有他的身影。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没有什么存在感的皇帝,却被评为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君主。 仁宗在位的四十二年里,天下太平,国家富庶,民不知兵,士不畏罪,使“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有人说,一个朝代便是一个君主性格的延展,一个王朝便是一个帝王一生的记录。 如今回看仁宗时期,却发现在这太平盛世下,却藏着赵祯善良、克制的一生。
男儿的底色是,慈孝 大宋大中祥符三年四月十四日,宋真宗赵恒的第六个儿子“赵受益”诞生。 因为真宗前五个儿子早夭,顺理成章,赵受益便成了太子的最佳人选。 古代皇位继承,讲究子凭母贵,母凭子贵。 而当时赵受益生母李氏,却是德妃刘娥身边的宫女,身份卑下。 而且宋真宗有意立刘娥为后,于是便想出一个两全之策: 把赵受益抱由刘娥抚养,并对外声称赵受益是刘娥所生。 天禧二年,赵受益受封皇太子,成为储君,并改名赵祯,三年之后,真宗驾崩,赵祯继位,便是宋仁宗。 那时赵祯只有十二岁,尚无执政能力,于是刘娥便垂帘听政,辅佐赵祯治理朝堂。 赵祯从小跟刘娥长大,十分敬畏这个母亲,对她的话,言听计从,从没有半点怀疑。 据《宋史》记载: “终太后世,仁宗不自知为妃(指李宸妃)所出也。” 直到刘太后去世,燕王才将真相告知赵祯,他才知道自己的生母竟是李氏。 然而李氏已过世多年,这让赵祯哀痛不已,十分自责。 未能与李氏生前相认,也就成了宋仁宗一生的遗憾。 知道真相后的宋仁宗,开始将恨意投到了刘娥身上,觉得是她不让彼此母子相见,而此时又有传言说李氏死于刘娥之手。 宋仁宗怒上心头,一边派人包围了刘娥家人住宅,一边让人打开棺椁,验明真相。
(宋仁宗) 棺木打开,却见到水银浸泡、尸身不坏的李妃地躺在其中,容貌如生,安详平和,而下葬规格,也同皇后一般。 这时,赵祯这才明白是自己误会了刘娥,随即昭告天下,宣告刘太后的清白。 可百姓只觉这是官家掩盖真相的推辞,于是便依靠想象,编写了这段宫廷秘史,也就后来我们熟知的“狸猫换太子”。 其实,这是宋仁宗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大怒,他天性仁孝宽裕,从小便懂得“持谦秉礼”。 《文献通考》记载,赵祯年幼时,每次有宾客拜见,他便会放下太子的身段,亲自出门迎接、送行。 执政后的宋仁宗,依旧对所有人都以礼相待,他的仁慈宽厚,让众大臣心生温暖。 所有文臣武将都相信,有这样一位贤明君主,未来势必会迎来“繁荣盛世”。
明君的美德是,克制 世人皆说,皇帝手握生杀大权,是天下共主。可身为一国之君,自己的抉择影响着万千生灵,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候连爱恨自由都不能自主。 仁宗皇帝在位42年,从未踏出过京城一步,他害怕自己出城,会给百姓带来麻烦,也害怕自己的行为,会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对君主而言,克制是最大的美德。因为克制里不仅有对自己的约束,还有对他人的善良。 北宋魏泰《东轩笔录》中记载这样一则故事。 一年春天,宋仁宗在花园里散步,他有些口渴,便回头看了几次,可周围的人都不明白他什么意思。 直到回到宫里,宋仁宗才对嫔妃说: “我好渴,快去拿水。” 嫔妃不解,明明外面有水,为什么非要忍住回来才喝? 宋仁宗说道: “我回头看了好几次,也没找到掌管茶水的人,若当时询问,他必定要被怪罪,所以我就忍着回来了。” 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肆意妄为的皇帝很多,但像仁宗这样体谅他人甚至“委屈”自己的君王,却实属罕见。 宋仁宗并不是在乎口欲物欲之人,他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便是如何成为一代明君。
自己任何的欲望冲动,都要为这个前提让路。 宋仁宗喜欢音乐,却害怕表现得太过热情,而让群臣失望,所以只能借着改革雅乐的名义投身其中; 他不忍因为自己的热闹打扰到百姓快活,于是宫中只能冷冷清清,任由民间宴乐之声传入宫中; 他不忍因为自己口腹之欲而影响后世子孙,于是便只能忍着自己的欲望,不去想日日夜夜惦记的羊肉。 所有的帝王都是为了自己而活,只有宋仁宗是为了他人、百姓、苍生而活。 这是他的善良,也是他的智慧;这是他的本分,也是他的用心。 这份“仁”,这份克制,让所有人看到了宋仁宗身上的光辉之处。 无数仁人志士,都向着宋仁宗靠拢,不求名留千古,只是想为这天下尽一份微薄之力。
帝王的本色是,仁德 整个仁宗朝,被评为“鉅公辈出,尤千载一时”。 尤其是嘉祐二年的科举选拔,更是被称为自科举制诞生以来的“千年科举第一榜”。 那一届主考官是欧阳修,苏轼、苏辙、曾巩,理学家张载、未来熙丰变法中的骨干吕惠卿和邓绾,文武双全的王韶皆在那次科举中脱颖而出。 贤臣名士齐聚朝堂,与宋仁宗共治天下,这恐怕也是读书人最为辉煌的时刻了。 宋仁宗心性恬淡,对权力名誉看得极轻,只要有真才实学,哪怕是侮辱过自己的人,也要委以重任。 苏轼的弟弟苏辙考取进士时,道听途说,便在试卷里写下侮辱仁宗的话语。 考官们看后,都非常愤怒,打算给苏辙治罪。 但宋仁宗听说此事后,却说: “朕设立科举考试,便是要这直言之士。苏辙一个学生,敢于如此直言,应该特予功名。” 结果,苏辙反倒因祸得福,考上了进士。 朝堂之上,宋仁宗为了监督百官和约束自己,设立了台谏制度,只要有所矛盾,台谏官便可以直言以对,纠弹过错。 虽然各朝各代都有御史言官,可多为天子耳目,是帝王平衡朝堂变化的一种手段。 可在仁宗时期,台谏官不再是朝廷附属,而是一个与朝廷平行的机构,这也赋予了他们拥有直面皇帝的权力。 宋朝李纲曾在《上渊圣皇帝实言封事》中讲道: “立乎殿陛之间与天子争是非者,台谏也。” 敢和皇帝在大殿之上争论,还不用担心后果的,想必也只有宋仁宗一朝了。 宋仁宗不仅对自己百姓下属行事体贴,对临国君王也是心怀敬意。
1057年秋,辽朝派使朝见宋仁宗,并求取赵祯的画像一副。 朝臣担心画像会被辽人使用巫蛊之术诅咒,纷纷建议拒绝这个请求。 可宋仁宗赵祯却十分相信辽主为人,便同意将自己的画像赠送给辽国。 辽道宗耶律洪基为迎接画像,罢朝三日,沐浴更衣。 当他见到宋仁宗画像后,连忙叩拜,并对左右说: “我若生在大宋,愿意为大宋天子作一马夫,保护他的周全。” 辽国皆被仁宗德行所征服,宋仁宗去世后,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 世人皆说,宋仁宗赵祯性格平平,功绩平平,既没有流芳百世的赫赫战功,也没有挑动人心的机变权谋。 可正是这么一个“平平无常”的帝王,却缔造出了“天水一朝”的繁荣盛世。
《大学》中讲到:“为人君,止于仁。”即为人之君的最高境界,就是“仁”。 宋仁宗一生,温厚善良,克己复礼,生怕因为自己的原因而牵连他人。 为了天下太平,他忍得了臣下的无礼,听得进逆耳的忠言,甚至愿与士大夫共治; 为了百姓安康,他设立“宽恤民力司”,支持范仲淹“庆历新政”,只愿改正国家的弊端。 有人说他软弱无能,守成有余,进取不足。 可苏轼却评价他:“天容玉色,仁皇情种”。 宋仁宗一生惦念的,从不是权力欲望的掌控,君临天下的威风,而是求仁得仁,复无怨怼的幸福。
制度在他看来不过是让人民幸福的手段,皇权在他眼中也不外是平衡矛盾的工具。 他看似权力被士大夫瓜分,却依靠着自己的智慧,左右着朝堂政策的走向; 他看似从不乾纲独断,耳根极软,却依靠自己的能力,让国家蒸蒸日上。 他在世时,被世人批评,可是他离去时,“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 “四十二年如梦过,东风吹唳洒昭陵。”是宋人对他的怀念,更是对他功绩最好的认同。 也许宋仁宗是“俗人”,但绝不是“庸人”;他是“凡夫”,却从不是“懦夫”。 他缔造的那个风华绝伦的时代,历经千年依旧让人向往;那些北宋风貌,文化古蕴,时值当下仍旧令人着迷。 宋仁宗一直活得很通透,他心里明白,所谓百世之名,万代之功,皆有后人评论,把眼下之事做好,把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 人生在世,一时“仁”易,一世“仁”难。 “一以贯之”这几个字,看似简单,可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做到。 只论这份骄傲,便足以慰藉宋仁宗看似“平凡”的一生。 作者|琳琳柒,一个行走在文字上的修行者 主播|夏萌,公众号:夏萌说晚安,微信:listentome134 图片|豆瓣《清平乐》剧照,网络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