赚钱 1929年4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第三纵队来到兴国,并在兴国亲自主持举办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年仅13岁的萧华,作为青年团的干部被选送参加学习。在这次学习中,萧华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聆听了毛泽东通俗生动的讲课。这年春天,兴国建立了共青团县委,萧华任组织委员。年底,萧华被推选为兴国共青团县委书记。 1930年3月,毛泽东第二次来到兴国,听说兴国有个年岁很小的团县委书记,工作做得不错,就派警卫员小王把萧华找来。听说毛委员找他谈话,萧华心里不免有些紧张,他跟着小王来到潋江书院,毛泽东正坐在长条靠椅上看《兴国县志》。看到萧华,满面笑容地拉着他坐下,亲切地说:“找你来,是要了解一下兴国共青团的工作。”开始,萧华有些拘束,问什么,就回答什么。毛泽东仔细地听着,不断鼓励他说下去。萧华详细地讲了全县共青团工作的情况,讲了两次武装暴动以及兴国城两度得而复失的艰苦斗争过程,讲了共青团在党的领导下英勇斗争的事迹。毛泽东听后十分高兴,连连点头称赞,并指示今后共青团的工作重点,还是发动青少年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抓好对青少年的宣传教育,动员青年随时准备参军、参战,保卫红色政权。这使萧华对共青团的工作更加充满了信心。谈完话,毛泽东留下萧华一起吃饭,除了从伙房打来的饭菜外,还派人到街上买来了饺子。毛泽东用筷子指着饺子,笑着对萧华说:“昨天同志们请我吃你们兴国的那个‘四星望月’(一笼粉蒸肉,周围配四盘菜),今天我请你吃饺子。” 毛泽东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一直深深留在萧华的记忆里。 毛泽东离开兴国不久,萧华便接到调他去红军工作的通知。临行前夕,萧华彻夜难眠。他不忍心看到亲人送别时的伤心情景,天不亮就带双草鞋悄悄离家上路。萧华参加红军后,由于部队经常转移,战斗频繁,以后再没有见到自己的父母和弟弟。全国解放后,才得知父亲已在五次反“围剿”期间牺牲;母亲在红军长征后,也牺牲在深山里。年幼的弟弟无依无靠,四处飘零,在一次给人帮工盖房时,摔成重伤,不久去世。一家四口,只有萧华一人了。 1930年6月,萧华赶到红军总前委报到。总前委书记毛泽东见到萧华,向他讲了革命斗争形势和红军情况。并告诉他,总前委任命他为红四军军委青年委员。于是,萧华来到红四军军部所在地樟树镇,并见到了当时任红四军政治委员的罗荣桓。罗荣桓向萧华谈了党组织关于在红四军组建共青团的决定,并要萧华具体负责这项工作。还不满15岁的萧华,担心挑不起这副重担,就说:“我刚到部队,对情况不熟悉,还不晓得怎样开展工作……”罗荣桓鼓励他说:“前一段你在兴国担任共青团县委书记,工作搞得不错嘛!这次毛委员调你到红四军,相信你能完成好这个任务。”萧华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就把红四军的青年组织普遍建立起来,各级党委也都配齐了青年委员。1930年7月,萧华转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 萧华(1916年1月21日-1985年8月12日),男,原名萧以僔,出生于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潋江镇肖屋村,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调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连、营、团政治委员,总政治部青年部部长,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长征中任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二师政治委员。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政治部副主任、第三四三旅政治委员,东进抗日挺进纵队、鲁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第一一五师政治部主任兼山东军区政治部主任。领导创建冀鲁边抗日根据地和参与领导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斗争。解放战争时期,任辽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兵团政治委员、东北野战军特种兵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临江、辽沈、平津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空军政治委员、总政治部副主任、总干部部部长、中共中央军委副秘书长、总政治部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军事科学院、兰州军区政治委员。是中共第八、第十一、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他从连队政工干部逐级成为总政治部主任,具有丰富的政治工作经验,对军队政治建设多有建树。他多才多艺,文武双全,所作《长征组歌》在军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