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分析曝光洁碧wp560和562有啥区别 没想到《青春有你3》的“出圈”是从一段“倒奶”视频开始的。
是不是非常眼熟?像极了美国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资本家倒牛奶的画面?魔幻的是,这并非历史,而是来自一档选秀节目。 据新华社5月4日评论,一档选秀节目因为要用某品牌牛奶里的投票卡来投票,粉丝大量购买,又喝不完,不得不浪费倒掉。
浪费到什么程度呢?有豆瓣网友爆料称,出售奶票的黄牛“明天还会到3000件,只要瓶盖不要奶”。一件是指6箱奶,每箱15瓶,也就是说每天倒掉的奶多达27万瓶,价值124.2万元!
同日,北京广电局责令爱奇艺暂停《青春有你3》的节目录制,表示该节目被“群众举报”。举报内容一时众说纷纭,不少人认为正是跟“倒奶”有关。
5月5日凌晨和6日深夜,爱奇艺两次道歉,表示原定于5月8日的成团之夜停止录制和直播,并关闭《青春有你3》所有助力通道。7日,赞助商蒙牛“真果粒”也发出致歉声明和退货政策,表示对未饮用的产品,无论是否拆封、是否已兑换助力值,皆可退换。 然而“倒奶”风波还是引爆了舆论,与此同时,买奶的资金来源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早在4月12日,《青春有你3》和《创造营2021》的多名热门选手官方后援会微博,就因为“非理性应援”而被禁言30天。所谓“非理性应援”,是指后援会号召大量集资。数据显示,截至4月22日,创造营决赛圈选手的粉丝集资额高达1.5亿,资金的七成去向都是用于“买奶”。 一连串魔幻事件揭开了选秀产业链黑幕的冰山一角。偶像选秀节目到底是怎么运作的?为什么要倒奶?倒奶的到底是谁?平台、赞助商、选手、公司、粉丝又分别充当了什么角色?
集资1.5亿买出道位? 中国的选秀元年,应该要追溯到2005年的《超级女声》。然而自2018年仿照韩国选秀模式的《偶像练习生》横空出世之后,选秀节目似乎已不再是发现、选拔人才的渠道:导师、专业评委不再有任何决定权,选手能否出道也跟实力表现关系不大,而是完全交由粉丝投票决定,票数高、人气高者即可获得出道位。 而这,就产生了商业运作的空间。 与常规综艺节目中赞助商仅通过冠名等方式植入不同,选秀节目的赞助商往往与赛制高度结合。如《青春有你3》和《创造营2021》都是与奶制品品牌商合作,粉丝需要购买牛奶才能用里面的投票卡投票,在广告宣传的同时刺激产品销量,并为后续选手的进一步商务代言积累好“基本盘”。 也就是说,选秀节目从一开始,就把“粉丝支持”和“钱”画上了等号——为喜欢的选手花钱投票,是最直观、最实际表达“爱”的方式。 那么,买奶的资金何来? 选秀粉丝大多是学生,经济能力有限,因此,后援会集资显然成了最理想的解决之道。从偶练时代开始,选秀节目中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集资额就让人震惊:
没想到四年下来,粉丝集资更是水涨船高。有媒体统计显示,截至4月22日,桃叭APP上《创造营2021》决赛圈选手的总集资额高达1.5亿,平均每位选手613万,都可以人均一套房了。 而豆瓣数据站统计显示,截至4月24日,创造营2021有7名选手的集资额在一千万以上,第一名的赞多高达2500多万。
另一边,《青春有你3》选手的集资额也不遑多让。桃叭APP显示,刚刚退赛的余景天,粉丝集资额接近2000万。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数据仅统计了桃叭等明链的集资额,还有更多直接走支付宝、微信转账的暗链集资无法统计,这部分金额估计也不低。 甚至为了引导集资,桃叭等平台还开发了多种新玩法,其中之一就是限时battle(比拼):不同选手的粉丝需要在一定时间内比拼集资额,以凸显自家爱豆的吸金能力,输者会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4月2日余景天后援会参与的一场battle,五家后援会最终共集得853万的资金。
事实上,《青春有你3》第一次受到官媒批评,正是由于余景天后援会因集资目标未完成,“惩罚”粉丝而起。4月9日,“余景天Tony后援会”微博账号发布集资结果,表示当日粉丝集资成绩为11分钟6万多元,没有达到目标设置的11万,因此提供了5个方案,供粉丝“五选一”进行惩罚。
对此,人民日报点名痛批“是时候整治了”。
正是针对此事件,4月12日,微博平台将个别发布非理性应援信息的明星粉丝后援会及粉丝账号视情节轻重程度,分别予以禁言30天及关闭账号等处罚。
集资去向:买奶or卷款跑路? 集资通常是通过后援会完成,所得金额也并非直接打给选手,而是由后援会提现“买奶”。以《青春有你3》为例,因常规助力的票数有限,而通过购买指定系列的奶,可以获得额外助力值,计算下来一个助力值大约要花3.5~5.4元。
因此,买奶一直是官方后援会的大头支出。按去年在《青春有你2》C位出道的刘雨昕的官方后援会赛后公布的账目明细,赛时集资共1579万,其中75%用于买奶,24%用于投票,剩下1%用于应援(线下花墙、礼物、周边制作等)。 而《青春有你2》中,据各家后援会公布的账目明细,最终出道的九人各自的官方后援会为买奶共花了4800万左右,按一箱50元估算,相当于给赞助商贡献了近百万箱的销量。
图源:澎湃·美数课 这种“买奶”行为甚至已催生出一条产业链:比赛初期黄牛便开始囤奶,单独出售奶票给粉丝,牛奶则低价销往周边小商铺。但如果像去年《青你2》那样投票卡印在奶瓶盖内,牛奶打开后无法出售的话,就只能倒掉。 事实上在新华社痛批“倒奶”行为后,也有多位粉丝在豆瓣公共组澄清,倒奶的基本都是黄牛,粉丝仅仅是购买奶票,根本没见过奶。
也就是说,选秀节目中的亿元集资,往往让赞助商和黄牛都赚得盆满钵满,平台也收获了流量,可谓三赢。唯一被“收割”的就是粉丝的钱包——当然,如果他们支持的选手最终能够出道,恐怕粉丝也会被收割得心甘情愿。 然而,花了这么多钱,真的能买到出道位吗? 民间集资首先要顾虑的就是组织者的诚信问题。按饭圈默认规矩,应援会但凡涉及集资,都必须公布账目明细。但即便如此,管理漏洞依然存在。 近日桃叭就发生过一起跑路事件。发起人称集资制作某艺人的相册,但最终未发货。平台后来发现,发起人借用了他人信息通过实名认证,是蓄意跑路。 2018年,邓伦后援会集资九万买烧饼事件也是“名声在外”。而去年《青春有你2》决赛之后,出道选手的后援会都公开了赛时收支明细,但目前已有4家后援会将明细删除。 除了卷款跑路,不少后援会还出过让人匪夷所思的“骚操作”。去年优酷平台一档男团选秀节目中,就有一位人气选手的后援会私自贷款23万,最终却要求全体粉丝共同集资偿还。
打投:数据女工 有大量打钱集资的“富婆”粉丝,自然也有经济条件不足的粉丝。然而在选秀产业中,一样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事实上,打钱、集资、买奶只是选秀产业链中的前端,粉丝集资后,还需要有人将相应的票投给自家选手——这就是所谓的“打投”,也产生了打投组自嘲的“数据女工”。 因每个账号可投的票数有限,后援会集资的钱,除了用来买奶,还需要购买大量平台账号,再分配给打投组进行投票。“数据女工”需要不停地切换应用、复制粘贴账号密码、登入、完成验证、投票、退出、再登录另一个账号……堪称流水线生产式的枯燥工作。 笔者尝试打投发现,完成一个账号的投票大约需要半分钟,但由于需要切换多个账号,而不少“号贩子”会将账号重复出售,或后援会使用免费的公共账号,就需要“抢号”“抢投”。不少“数据女工”半夜0点就要开始抢,完成基本打投任务往往需要两三个小时。而后援会数据组也会使用“你不投,我不投,哥哥何时能出头”等话术向粉丝施加压力。
镜头操作、公司下场 从上述规则来看,哪位选手能出道,实际上并不需要等到节目结束才知道,从集资额、打投数据等都能直观体现。然而历届选秀节目来看,最终出道选手往往都与相关数据不尽一致。 据澎湃新闻统计,截至4月22日,桃叭APP上《创造营2021》决赛圈选手名下的经费数,与决赛前最新公布的排名就并非严格对应。
图源:澎湃·美数课 由于排名和票数的不透明,节目组和选手公司都有不小的操作空间,由此也诞生了所谓的“皇族”和“太子”。节目通过镜头剪辑、环节设置等,调整特定选手的曝光度和观众印象,可直接影响选手人气,甚至通过多轮排名刺激粉丝的焦虑感、挑拨竞争心态,从而收割更多金钱。 如《创造营2021》二轮排名中,高人气选手刘宇仅排第四,即有资深秀粉指出这是节目组在“卖惨骗票”,目的是刺激刘宇粉丝加大氪金,好进行新一轮的收割。 有大公司背景的选手显然也掌握了更多筹码。据澎湃新闻统计,创造营决赛圈25名选手中,有大公司背景的选手明显更具优势,而没有背靠任何公司的个人选手更难闯过这场“大逃杀”。本次最大赢家是日本公司艾回,有4名选手进入了决赛,3名成功出道;而11名个人练习生中,只有1人走到了决赛。
图源:澎湃·美数课 纵观选秀节目全程,平台可以收获流量,赞助商可以收获曝光度和销量,大公司可以通过谈判、做票来让自家艺人出道或得到更多曝光,连产业链边缘的黄牛都能分得一杯羹。而付出了大量时间金钱进行打投和集资的粉丝,却往往不能换来自家爱豆的出道。选秀节目俨然已成了一场精准“割韭菜”的资本游戏。 本次《青春有你3》被喊停,可谓选秀史上力度最大之整顿。但选秀节目今后走向如何,能否找回选拔优质艺人的初心,还有待观望。 来源丨21财闻汇(jiayou21cbh)原创作品作者丨李欣夷 编辑丨王婷婷 图片来源丨图虫创意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