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联777网 五四青年节,青年们又再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去年《后浪》引起的争议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 前浪纷纷拍手叫好,后浪丝毫不买账。 时隔一年,蝉主又被B站的“五四青年”宣传视频刷屏了。 没看过的可以先看看这部后浪2.0《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相比起《后浪》。 这次没有出现像何冰这样的前浪,也不是一次成年人对年轻人的审视。 相反,主角是955位初中生。 卷土重来的后浪,戳穿了现实? 《我不想做这样的人》是B站继《后浪》后,在青年节第二次宣发视频。 全国955位初中生以“我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为题书写作文。 汇集由两位后浪代表进行演讲:15岁的女生和13岁的男生。
在视频发布后,我有想过B站是否会像去年一样继续翻车。 毕竟,小破站的宣传调性总是那么商业。 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也证明了蝉主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次的视频不仅没有翻车,还引起了大量的互动:你不想做怎么样的人? 这些初中生的作文。 不仅对当下的社会矛盾来了个直接了然的戳穿,也是给成年人装上了一面镜子。 演讲的开篇,是道出对未来迷茫: “那些想从我们身上看到中国未来的人,亲爱的父母、师长、前辈,其实我还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说实话,15岁的时候,包括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未来要干嘛。 只记得说着现在也没实现的职业:航天员,老师,艺术家…等等。 不知道以后能成为什么样的人,但至少能确定不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对着镜头说以后不想做这样的人: “我不想做拿着锯子的人,随时随地把人群割成两半。”
如此割裂的行为,结局只有一个:不论对错,只争输赢。 对立式的站队,不就是现在的互联网写照吗? 性别对立、本地人外地人等等的立场论,观点的二极化让大家都失去了对事件本质的关注。 性别对立尤其最为常见。 脱口秀演员杨笠的“普通且自信”就曾引起过浪潮般的争议。 后续就是被举报,代言产品纷纷遭遇部分男性的抵抗。
还有前段时间,月薪5万清华男征婚被女网友群嘲,被骂:“傻”“恐男恐婚”“矮丑搓”。 更有网友抨击他“连普信男都算不上,精神贫瘠”。
互联网时代使每个人的言论自由都得到充分发挥。 但同时也降低了门槛,辱骂、动不动就被问候家人,成了常见现象。 包括新疆棉事件,不少电商直播平台主播都遭到了网络大量辱骂。 “走狗”“你不是中国人”等等的恶言都扑向了这些打工人。
这些人,就是手拿锯子的人。 然而,我们并不需要和与自己不同意见的人,势不两立。 他们还说。 “不想做浑身带刺的喷子,嘲讽别人的成功,嘲笑别人的失败。”
他们不想做流水线上制作出来的没有独立人格的人。
“只有抛光的流量、热闹的八卦”更是直接指向如今的流量明星。 在看流量盛行的娱乐圈里,多少明星凭着流量吃红利,拿着与自身实力不符的片酬收入。 比如前段时间都已经被疯狂讨论完的郑爽。 没有实力,没有演员的内核,只有预定的人设。 他们还不想做隐身的人,不想做油腻的人。 不想做没有同情心,不讲义气、没有教养、半途而废、遗忘历史的人。 不想做一个不爱国的人,不想做一个口口声声“一代不如一代”的人。 今年的后浪2.0没有再去教人应该怎么做,而是说了一些不想成为的人。 虽然也有欠缺,但总体也比去年的虚情假意好的多。 毕竟这些都是在生活中都存在于你我身边的人。 用标准刻意划分人群的人、热衷于甩锅的人、流量奴隶的工具人、恶毒无聊的键盘侠等等。 从弹幕中,能看到这个视频让人看哭了的同时也激励了许多人。
演讲出来的观点虽然简单又单薄。 但也足够戳痛不少人。 B站又借后浪嘴,说大人话? 视频发布以后,争议也有。 但并不像去年那样统一的骂声。 有人觉得年轻人敢于表达,勇气可嘉: “年轻人的觉悟也太高了” “说得好好,说的话也特别一针见血” “一代比一代强”
有人觉得后浪终究也会成为这样的人: “站着说话不腰疼,体会过你就知道成年人的艰难” “未免太高高在上,每一句都在内涵别人” “太理想主义了” 后浪口中说的我不想做那样的人,其实没有错。 没有人想要成为那样的人。 视频所表达的内容,除了有汇总的违和感,剩余的其实都还可以接受。 毕竟讽刺的都是当下扭曲的互联网现状。 倘若不停留在“有什么”,而是进一步发问“为什么”或许会更好。 看回视频前20秒的作文,也还有很多: 我不想成为一个只会复制粘粘的人。
我不想成为有偏见的人。
我不想成为有偏见的人。
在此次视频中,蝉主也关注到了另一种声音: 为什么要借小孩子的嘴来说大人的话? 初中生会关注流量明星、人设、对立、互联网骂战的现象其实并不惊讶。 因为放到现在的环境来说,是一个普遍现象,更何况这是互联网蓬勃发展的时代。 后浪们在各种段子、脱口秀的成长脉络下,他们确实可以更早地在互联网上参与社会事件的讨论。 甚至依靠自身改变着这个时代。 她们是知道如何运用网络,运用视频来进行自我成就的新生代“后浪”。 例如,凭借天赋不用半小时就能写一首歌15岁up主“Vicky宣宣”。 原创作品《She》在B站播放量就已经达到1000w+,账号粉丝也早已超过百万。
在现在的中小学生里,确实有心智特别成熟的存在。 但更现实的是,绝大多数的中小学生,都是普通人,都经历着鸡娃般的日子,上着补习班写作业的普通人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也不容易,曾经也是满腔热血。 但在现实生活不断的考验下,我们做出了很多“不得不”的选择。
当一群年轻的后浪尚未被社会现实的枷锁所束缚,热血地说着“我不想做这样的人”的时候。 热血里也藏着一份理想主义,透露出对社会的“不认命”。 视频会带来争议被疯狂讨论。 有人说“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现在下此定义未免过早。 但倘若能在争议中得到一些改变,也算是新共识。 至于这份理想主义能否走进现实,现在也没有准确答案。 不知道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但至少“我不想做这样的人” 无论是前浪的教诲,还是后浪的戳破现实。 我们似乎一直都缺一种声音。 就是正当面对社会风气的侵染,996的工作时间,高走不低的房价的青年们。 从万物皆可卷的“内卷时代”到现在新兴起的“躺平时代”,心态也出现了变化。 正如贴吧里一名躺平青年写的: “既然这片土地从没真实存在高举人主体性的思潮,那我可以自己制造给自己,躺平就是我的智者运动,只有躺平,人才是万物的尺度。” 现在的青年们早已被社会和生活磨平了棱角,抹去了天马行空的想象。 卷到尽头,便是躺平。
既然无法改变内卷的现状,那就用躺平来让自己舒服地生存下去。 在精神层面上释放自己,躺平便是正义。
每个人都曾讨厌过一代不如一代的言论,但每代人都会对下代人进行前辈式教育: 70后曾嘲笑80后娇生惯养,说是最垮的一代人;80后则看不上90后的叛逆非主流;90后觉得00后狂妄幼稚。 但不论80,90还是00,每个时代都会有很厉害的人存在。 他们用自己的个性塑造属于自己时代的特性。 一个词汇终究没办法全部概括一个群体。
无论这些后浪最后是否会成为这样的人,但至少此刻,他并不想成为这样的人。 他们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定义自己。 更重要的是,如今有更年轻的群体不再沉默。 敢于或愿意表达对自我、社会想象的看法,终归不是什么坏事。 正如视频里所说: “我不想做一个隐身的人,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他藏在人群里;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他消失在所有人的视线里。”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