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有一用斋 05-23 05:17 袁隆平院士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病逝。笔者曾在杂交水稻基地与袁公有过合作,随和平易,印象深刻。特发此文,表达哀悼与怀念。 作者 郭爱东 本文原发于《爱国奋斗新时代——改革先锋科技人物篇》(一)中国科技出版社2020年5月出版 决定性的一步:由水稻种植试验转向杂交水稻研究 早在1923年,美国科学家通过10年 的杂交玉米试验,依靠杂交种子将玉米产量大幅度提高。后来,墨西哥农学家培育的小麦杂交品种,也取得了显著的增产效果。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世界上五大作物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中,只有水稻还没有优质、高产的杂交品种。. 当时,选育良种有两个办法:一是系统选育;二是从国外引进的种子中挑选。 系统选育就是从优良的群株中选择特异的单株加以培育,最直接的就是到农田里去选优良单株,再优中选优。袁隆平采取的就是这样的办法。 每到水稻抽穗至成熟期间,袁隆平就顶着酷热烈日,到热气蒸腾的稻田里区去选稻株。 1961年 7月的一天,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棵“鹤立鸡群”的稻株。 第二年育种的结果,一度让袁隆平大失所望。抽穗有早有晚,植株高矮参差,一千多株竟没有一株像它们的“老子”那样优异。 很快,袁隆平又高兴起来。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纯系品种是不会分离的,眼前出现的却是分离现象,为什么会这样呢?有早有晚、高矮参差,莫不是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学所说的分离现象?如果是分离现象,那只有杂交的后代才有如此表现。同理,去年那株“鹤立鸡群”稻子,就是一株杂交稻。由此,可否推理杂交优势不仅在异花授粉作物中存在,而且在自花授粉作物中也同样存在? 统计计算的结果,完全符合孟德尔高矮不齐分离比例为3:1的植株分离规律。沮丧为喜悦所代替,鹤立鸡群的那株水稻,就是一株天然的杂交稻! 在遗传学看来,水稻是自花授粉植物。当然,并不排除意外。但通常情况下,外来花粉串粉导致的天然异交率只有 0.1% ~0.2%,也就是说产生的异株极少。而秕稻(又称“公禾”)就是0.1% ~0.2%异交率中的天然杂交株,另一种结实更强的就是“鹤立鸡群”的天然杂交株。 这说明水稻具有杂种优势!既然自然界存在自花授粉天然杂交稻,那么,应该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粉的方法获得杂交优势。 在1963年,人工杂交稻试验的结果所取得的明显优势,让袁隆平萌生了培育杂交水稻的想法! 今天说来很是轻松,但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那时的学术界主流看法认为,水稻作为自花授粉植物,是没有杂交优势的。即异花传粉植物自交有退化现象,因此杂交有优势现象;自花传粉植物自交无退化现象,因此杂交无优势。 为什么水稻育种一直裹足不前?以上理论上的禁锢是一个方面。在科研实验中,水稻作为雌雄同花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正因此,杂交水稻研究困难重重,被称为世界性难题。 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应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应该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由发现天然杂交稻进行推想,袁隆平认为必定存在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 为了寻找水稻杂种优势的理论依据,袁隆平先后两次到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拜访鲍文奎研究员。鲍文奎先生早年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并获博士学位,而生物系的主任正是摩尔根。鲍文奎先生是遗传育种学家,中国植物多倍体遗传育种的先驱。从鲍文奎先生那里,袁隆平不仅得到“不要迷信权威,搞科研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这样的鼓励,而且得到了在湖南无法得到的遗传育种前沿进展情况。 目标很清楚,人工培育杂交稻首先必须选育出这样一种雄性不育的特殊品种。这个品种的雄花退化,雌花却是正常的,这种现象在自然界中存在的概率是万分之一。由于它要么没有花粉,要么花粉发育不正常,因而不能起授精作用;但它的雌性器官正常,只要给它授以正常花粉就能受精结实。这就是雄性不育系。 此时,自花授粉水稻的杂交优势利用技术却没有突破。杂交水稻是利用杂种优势现象,即用两个品种杂交,杂交之后,由于品种之间的遗传有差异,这个差异就产生了内部矛盾,矛盾所产生的就是优势。由于杂种优势只有杂种第一代表现最明显,以后就没有优势了,因此就需要年年生产杂交种子。最贴切的例子就是,动物界的马和驴杂交生下骡子,但骤子并不能生骡子,要得到骡子,仍然需要马和驴去杂交。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其难度就是如何年复一年地生产大量的第一代杂交种子。水稻属自花授粉作物,颖花很小,而且一朵花只结一粒种子。少量试验还可以,要用到大田生产上就成为不可能。也正因为如此,长期以来水稻的杂种优势未能实现生产应用。 三系育种与推广的伟大实践 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培育出一种特殊的 “雄性不育系”。由于它的雄性花粉是退化的,袁隆平将之称为“母水稻”,有的人也把它称做“女儿稻”。这种水稻的雄花没有花粉,要靠外来的花粉繁殖后代。换句话说,不育系就是人工创造的一种雌水稻。有了不育系后,把它与普通水稻品种相间种植,并进行人工辅助授粉,就可以解决不需要人工去雄便能大量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的问题。所以说,不育系是一种工具,借助这种工具可以生产大量杂交种子。袁隆平后来的杂交稻制种就是通过在田里种几行雄性不育水稻,再在它们旁边种几行普通水稻品种,让它们同时开花,并在开花以后,用人工辅助授粉方法让普通水稻的花粉满天飞,再落到雄性不育水稻的雌蕊上,这样来实现大规模生产杂交种子的目的。 袁隆平查阅了国内外有关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文献,从中获悉,杂交玉米、杂交高粱的研究就是从天然的雄性不育株开始的。 借鉴玉米和高粱杂种优势利用的经验,袁隆平设想采取 三系法技术路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实现三系配套,以达到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目的。 所谓雄性不育系,是指雌蕊发育正常,而雄蕊的发育退化或败育,不能自花授粉结实;雄性不育保持系,是指雌雄蕊发育正常,将其花粉授予雄性不育系的雌蕊,不仅可结成种子,而且播种后仍可获得雄性不育植株;雄性不育恢复系是指其花粉授予不育系的雌蕊,所产生的种子播种后,长成的植株又恢复了可育性。 具体讲, 就是首先培育出水稻雄性不育系,并用保持系使这种不育系可以不断繁殖;再育成恢复系,使不育系育性得到恢复并产生杂种优势,以达到应用于生产的目的。三系中的保持系是正常品种,但有一种特殊的功能,就是用它的花粉给不育系授粉,所产生的后代仍然是雄性不育。由于年年要生产第一代杂交种子,就要年年提供大量的不育系,而不育系本身的花粉不起作用,不能自交结实。繁殖不育系种子,就是通过保持系,它是提供花粉的,花粉授给了不育系,所产生的后代仍然不育,这样不育系才一代代地繁殖下去。但如果没有保持系,不育系就会昙花一现,不能繁殖下去。 在生产运用中,还须选育另外一种品种给不育系授粉, 这样的品种有另一种特殊功能,即它给不育系授粉之后,所 产生的后代恢复正常可育,因此这种品种叫做“恢复系”。 如果产生的后代正常结实,又有优势的话,就可应用于大田生产。由此可见,要利用水稻的杂种优势,必须做到三系配套。 运用三系育种法培育出的杂交稻,优势明显,普通水稻当时的最高亩产是400公斤,杂交稻每亩可增产20%。 这是一个好的开端,也是一次伟大实践的开端。 寻找天然雄性不育稻株的艰难 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水稻,不仅袁隆平自己没有见过,就连中外文献资料中也未见任何记载。 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花药不开裂是许多作物的雄性不 孕性性状之一,因此,袁隆平就根据这个特征来按图索骥,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用以作为培育雄性不育系的材料,再用来培育杂交水稻。 1964年六七月,水稻开始进入抽穗扬花季节,袁隆平开始寻找天然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的工作,具体讲就是到稻田里仔细寻觅。 袁隆平每天从早晨一直到傍晚,在几千几万株稻穗里寻找。那时,他赤脚行田,饥饱无常,不久就得了肠胃病。与袁隆平一起的,还有他的一位学生潘立生。他们手持放大镜,一垅垅、一行行、一穗穗,真的像大海捞针。没有信念的支撑,无论如何也坚持不下来。 日复一日,没有获得,但袁隆平总是乐观地期待着明天。尽管几率为三万分之一、五万分之一,但它还是会有的,只要细心找。就是这种意念支撑着袁隆平,头顶着似火骄阳,行走在茫茫的稻海之中。 有一天,袁隆平终于顶不住了,中暑晕倒了,胃病也发作了。潘立生把袁隆平扶到树荫下休息一阵,再继续找。 7月5 曰,也就是袁隆平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的第14天,午后2点多,一株特殊水稻吸引了袁隆平。花开了但花药细瘦得很,里面没有花粉,退化掉了,但是它的雌蕊是正常的。这不就是退化了的雄花吗?袁隆平欣喜若狂,立刻将花药采回学校实验室做镜检,发现果真是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株!真是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坚持14天之后,终于在放大镜下观察了14万多个稻穗后,从洞庭早籼品种中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这意味着,攻克杂交稻育种难题跨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第二年,袁隆平和他的学生们,再加上妻子邓则,又继续在水稻扬花季节,在安江农校以及附近农田的茫茫稻海中逐穗寻觅雄性不育水稻。通过去年的观察,袁隆平得到一些经验:正常植株的颖花刚开花时,花药蓬松,颜色鲜黄,用手轻轻振动便有大量花粉散出;开花后不久,花药便裂开了,药囊变空,呈白色薄膜状挂在花丝上。在检查时,对发现有开花后花药不开裂、振动亦不散粉的稻穗,再用5倍放大镜进一步检视,确证为花药不开裂的,就可视做雄性不孕植株,加以标记。2至3天后再复查几次,并采集花药进行显微镜检验,用碘化钾液染色法进行花粉反应的观察。这样,1964、1965两年,袁隆平团队先后检查了几十万个稻穗,在栽培稻洞庭早籼、胜利籼、南特号和早粳4号4个品种中找到了6株雄性不孕植株。 这些植株就是袁隆平选育三系研究的起点。 等到这些雄性不孕植株成熟时,分株采收自然传粉种子,也有个别的是人工杂交后采收的。为了加速鉴定和选育的过程,对于成熟早的,则在当年就将部分种子进行“翻秋”播种,其余的种子则在次年春播。具体采用的是盆钵育苗,分系单本移栽,每个株系种植一小区,紧挨着种一行同品种的正常植株做对照。在抽穗期进行逐株观察记载,用花粉染色法和套袋自交的结实率去鉴定孕性程度,初步认为均属于可遗传的雄性不育材料。 在1966年发表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说,雄性不孕性在遗传上一般分核质型和胞质型两类。核质型的多属隐性,通常只有由母本细胞质决定的雄性不孕性才能在F1(指两个遗传性不同的亲本杂交产生的杂种第一代)中重复显现,因此以胞质型在杂交优势育种中最有利用价值。 水稻有无优势和优势大小,关键在于选配亲本。第一,两个杂交亲本要在遗传性上有差异,即它们的亲缘关系要远,或地理上的分布来源要远,或生态类型要有所不同,这样的亲本才能造成较强的生活力;第二,性状上要有差异,彼此有相互取长补短的作用;第三,亲本之一应是高产品种,因为杂种是在亲本的基础上发挥优势的,即所谓水涨船高。 1965年秋天,经过连续两年的盆栽试验,天然雄性不育株的人工杂交结实率可高达80%甚至90%以上,这说明它们的雌蕊是正常的。经杂交繁殖出来的后代,的确有一些杂交组合表现得非常好,有优势。 这使袁隆平决心更大,信心更强。 比特币价格 https://www.btchangqing.cn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