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玉娇 Facebook创始人扎克伯格曾在一次采访中,分享了家庭生活的日常。 视频中,他的两个女儿马克西玛和奥古斯特系着围裙,在大人的指导下,饶有兴致地擀面团、做面包。 当记者问到:“会不会因为经济的宽裕,总是给孩子很多东西”。 扎克伯格夫妇一致回复: 不会给孩子很多东西,因为孩子有自己的责任,平时也有自己的家务要干。
才五岁、三岁大的小女孩,就已经要承担自己的“责任”了。 扎克伯格的育儿方式,让人刮目相看。 不过,可别小看了做家务这件小事情。 从小就养成习惯做家务,对未来的影响是巨大的。
八年前,“跳水王子”田亮的女儿森碟亮相《爸爸去哪儿》第一季,还是个动不动就嚎啕大哭的小姑娘。 几年后,这个“爱哭鬼”已经成了亭亭玉立的小美女了。 以做得一手好家务圈粉无数,买菜做饭、收拾房间、修剪草坪样样不在话下。
其实,不只是田亮夫妇,几乎半个娱乐圈的明星父母,都把培养孩子做家务,当成“必修课”。 刘涛的女儿王紫嫣,会在好友过生日的时候,亲手做出一个造型漂亮的蛋糕。
赵薇的女儿小四月,3岁就开始帮着父母洗筷子。 就连以“富养”著称的王诗龄,修剪起家里的玫瑰花来,也是轻车熟路。
都说穷人的孩子才会早当家。 可很多父母,即便不差钱、家里还有保姆,但依旧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 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做家务的好处,不仅是完成家务,更会对孩子的人生产生不可思议的影响。
培养孩子做家务的能力到底有什么好处?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务劳动的进行与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1、会做家务的孩子,成绩更优秀。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曾经对2万名家长和2万名小学生做过一项家庭教育状态调查,调查结果发现: 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3.17%; 认为“孩子应该做些家务”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86.92%。 相差了27倍不止! 在繁重的功课间隙,抽出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能够让孩子的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从而更好地恢复学习的精力。
陆游有诗云: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如果说,学习课本知识是“知”,那么做家务,就是一种低成本,又高收益的“行”。 “知行合一”,才是更有效的学习。 ●孩子会在每天浇花的过程中,直观地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 ●工序繁琐地做蛋糕,其实也蕴含着面粉与蛋黄的化学反应原理; ●每一种原料的精细配比,又考验着孩子的数学功底; ●收拾衣服玩具、收纳桌子柜子,训练了孩子的空间思维,以及合理安排先后顺序的逻辑能力。
每一项家务,都是在强化孩子从课本上学来的知识,并且“润物细无声”地植入孩子的大脑中。 2、从小做家务的孩子,共情能力更强,情商也更高。 哈佛大学学者曾经做过一项调查研究,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 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业率为15∶1,婚姻也更稳定。 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很难理解这世上还有人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 从不打扫房间的孩子,长大后也很难和同学、同事一起维护宿舍、办公室的整洁; 至于那些父母不在,只会煮泡面的孩子,更是连独立生存都困难。
还记得那个13岁上大学,17岁考上中科院的“神童”魏永康吗? 当年的魏永康,因为成绩优异成为各个名校争抢的对象,却在进入中科院不久后被“劝退”。 原来,从小被母亲照顾得无微不至的魏永康,成了校园里的“怪人”。 进入中科院后,因为生活不会自理,言行举止怪异,无法和别人正常交流。
被劝退后,魏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不再大包大揽。 魏永康渐渐地学会洗衣服、买菜,为家里来的客人端茶送水,慢慢变成一个“正常”“懂事”的小伙子。
后来,魏永康娶了老婆、生了孩子,成为工作稳定、家庭和睦的“普通人”。
年龄不同,做的家务也会不同 那么,孩子几岁开始接触家务,最合适呢? 教育孩子越早越好,教孩子做家务也是如此。 如果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培养做家务的习惯。 孩子一旦习惯了父母的包办,就很难学会独立生活。 《人民日报》曾经发布过一份儿童学做家务年龄表,可以成为家长教孩子学做家务的指南。
●在孩子1岁左右,就可以开始进行“做家务”的前期训练。 比如,让宝宝自己吃饭,把自己的纸尿裤扔到垃圾桶里。
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就可以把“扔”的范围扩大,包括废纸、果皮等各种垃圾; 除了“扔”,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取”,帮助大人取衣服之类简单的东西。 ●进入幼儿园阶段,则是培养孩子家务能力的“黄金期”。 吃饭前摆放餐具、饭后收拾餐桌,睡觉前准备衣服、早上自己洗漱并放好毛巾、牙具,收拾房间。 而这些自理能力都是幼儿园老师反复强调和要求的。
孩子逐渐长大,当劳动成为一种生活习惯时,家长就无需再刻意培养了。
父母要如何做才能养成持久做家务的习惯? 在培养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情上,会经历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 牢记以下这几点原则,可以更轻松地让孩子养成持久做家务的习惯: 1、抓住孩子的“家务敏感期”。 孩子对家务也有“敏感期”,某个特定的时期,会对某一项家务产生特别的兴趣。 比如,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突然对厨房充满了好奇。 这个时候,不妨让孩子走进厨房,帮忙洗洗菜、打打鸡蛋,也能认识下烧饭炒菜的过程。 除了对特定家务的“敏感期”,孩子在1岁半到2岁的阶段还会进入一个“模仿敏感期”。 这个阶段喜欢模仿大人的一些行为和习惯,甚至和大人“抢着干”。 这时候,父母就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让孩子来尝试各种家务,从中体会劳动的快乐。
2、把任务细致化,并给孩子做示范。 初学做家务的孩子,离不开父母的耐心指导。 你叫孩子“把衣服捡起来”的时候,他可能真的只收上衣,并且只放在沙发上,还因此而沾沾自喜。
父母可以用一边示范一边解说的方式,把“收衣服”这个过程进行分解。 拆分成“摇衣架—取下衣服—分类—叠整齐—收衣柜”等步骤,越细致越好。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提出的任何疑问,父母都要耐心回答,直到他能够独立完成为止。 3、给孩子提供选择的权利。 在让孩子做家务前,可以先列一张清单,写上孩子能够完成的所有家务,让孩子选择其中的一两项。 孩子选择了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家务,做好了自然更有成就感。 长久地重复某一项劳动,也可能会使孩子感到厌烦。 这个时候,可以让孩子变换做家务的内容,或者在同一项家务上,增加新的内容和难度,给孩子一点挑战。
当孩子不想做家务的时候,不要强迫孩子,可以采用缓和一些的方式与孩子商量,比如: “那你先去喝杯牛奶,再来收衣服,好吗?” 又或者: “那妈妈跟你一起做,你收拾餐桌,我来洗碗,怎么样?” 4、不要给酬劳,“精神肯定”更重要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更愿意做家务,会采用“物质酬劳”的办法鼓励孩子做家务,甚至精确到“洗一块碗、拖一次地板多少钱”。 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
身为家庭的一份子,参与家庭劳动是一种责任。 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更是每个孩子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 比起物质酬劳,精神肯定对孩子来说更重要。 当孩子认真且持续完成某项家务的时候,可以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 其次,可以告诉孩子,他的劳动给家庭带来了更温馨舒适的环境,这会让孩子非常骄傲。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父母: “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茧。 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 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 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不一定是为了孩子倾其所有、放弃自我,反而是懂得如何“用”孩子。 让孩子在挥洒汗水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会父母的辛苦与付出。 从而锻炼出生活的能力、做事的条理和做人的道理。 而这一切,才是伴随孩子一生的财富。 与家长共勉! 给予孩子独立的能力, 让孩子在生活里被训练, 孩子才能生长出坚实的肌肉, 为未来做最有力量的准备。 ——End——
作者:黄玉娇。专注婚姻、育儿类文章,用走心原创作品,让您在婚姻、育儿路上少走弯路。本文图片及素材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试管婴儿 http://www.jiaenhospital.com/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