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有一则广告,非常有意思。一个女孩在炎炎夏日很想吃一根雪糕,但是以卖菠萝为生的妈妈,却没有额外的钱来满足孩子这小小的愿望,后来妈妈就将卖剩的菠萝放在冰块里,第二天拿给女儿吃。女儿很开心并告诉妈妈: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么好吃的菠萝棒冰卖出去呢?想要一个不娇气,淡定,坚强的孩子,作为大人也千万别把养孩子当成一件全家人都一起来的大事。 尤其孩子生病的时候,一个大人陪着孩子就可以了,孩子生病在家休息,大人该干嘛干嘛,孩子困了就让他睡觉,醒了就自己看书或玩,对他们生病这件事抱着淡然处之的态度,让孩子也认为生病是常事,没什么大不了的。 妈妈支持女儿的想法,并鼓励孩子自己亲手做去卖。小女孩自信满满地出门却没有卖出一根棒冰。妈妈没有说任何责备嘲讽她的话,也没有教她怎么卖,而是让她去菜市场看看别人是怎么卖的。小女孩仔细地在菜场观察了一圈,又带着菠萝棒冰去叫卖,这一次,她的菠萝棒冰一会儿就卖光了。
广告中这位看起来没什么文化的妈妈却充满了教育的智慧。现在很多父母,孩子二三十岁了依然为他们包办很多事:读哪个大学、选什么专业、找什么对象。这些都是从小就开始养成的一种惯性状态。 小的时候,孩子要自己拿勺吃饭弄得一身脏兮兮,父母觉得麻烦,宁可自己喂,觉得干净又省时间。四五岁以后,小朋友开始自己洗澡,但洗完出来身上沾着泡沫,大人又会觉得麻烦,还不如自己给孩子洗呢,你是不是也会这样想? 可孩子总要慢慢长大的,这些事都会越做越好。作为爸爸妈妈,我们可以在孩子自己做事的时候,选择去帮助他,而不是监督他。在孩子需要我们的时候,及时地帮个手,在危机孩子安全时提供保护。 换位思考一下,我们自己干活儿的时候,如果旁边一直有个人指手画脚,说这说那的,我们会有什么感受呢?孩子虽小,但也是独立的,有丰富的情绪和敏锐的感觉,其实他们懂得多着呢,只是作为大人的我们往往不知道。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有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在洗澡洗不干净时,你可以平心静气地说:“妈妈发现你身上还有一些泡沫,我们再回去冲一下好吗?”而不要再说:“你看看你,都那么大的孩子了连澡都洗不干净!” 孩子在自己找衣服的时候难免会把衣柜弄乱,大人可以试着给孩子一些温和地建议:“妈妈觉得,你挑衣服的时候,把不要穿的挂回去而不是乱丢在衣柜里,下次是不是更好找一些呢?” 很多事都是这样,我们想让孩子自主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一开始要做的就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心里也要学会放手,不要挑剔,不要批评,纯粹地提建议或者给方法,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常常会对大人做的家事很感兴趣,比如包饺子,拖地等,他们都很有兴趣参与一下,这个时候,作为大人的我们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哪怕做的不好,哪怕做着做着就开始“捣乱”起来,但是那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坏的结果无非就是再返工一次,或者弄得地上乱七八糟,但孩子收获了乐趣,也有了满足感和成就感,就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 尽可能地让孩子参与他们感兴趣的家事,这样他们真正的“捣乱”行为才会越少,才不会有所谓的叛逆行为,大人越不让干什么,就非要干什么。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了一件难度较大的事情后,要毫不吝啬地用美好的词语赞美孩子的劳动成果。像赞美另一个成人获得成就一样去赞美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就会越来越主动地去做事,而且还更具有创造性。
这样他们精神上就不会有什么压力,包括打针吃药也是这样,理性的告诉孩子:“生了病,吃药才能快点好起来。”而不是用各种哄骗的方式。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会有一个小人和我们对话,孩子也一样。 有一部动画片《小明与王猫》讲的就是王小明有个朋友叫王猫,在小明需要时王猫就会出现,和小明一起想办法解决各种问题,除了小明,谁都看不到王猫。
这部动画片就是在告诉孩子,每个人都要学会面对自己的内心,和自己的内心对话。从小就让孩子学会面对内心,告诉孩子,你就是你自己,别人如何做,大家怎么看,都和你没关系,不需要因为别人的话来影响自己的想法和决定。 我们要让孩子明白,想要读书,不是因为人人都在读书,而是对知识充满了热爱;喜欢阅读,不是因为老师的逼迫,而是自己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教会孩子独立面对生活。把孩子当作大人一样去对待,但不以成人的要求来苛责。 高防服务器 https://twwh.net ![]()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