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EX英雄 http://www.917dg.com/list_11/39.html 前段时间,一个关于“该不该跟孩子讲赚钱很难”的话题被顶上热搜,引发了高达3亿的阅读和4万多的讨论。 事情的起因是@王思枕的博主分享的一个关于自己的故事。 博主看在眼里,感慨万千,想起来自己小时候,爸妈也总是教育他,挣钱不容易,家里穷,要学会懂事。 这让他在性格上一直有些自卑,做任何事情都没自信。 博主的经历和感受,让很多网友感同身受,大家纷纷表示,不应该给孩子那么大的压力,自己就是因为常常被爸妈告知,赚钱不容易,导致自己自卑,做事没有底气,也不敢玩乐等等。 不过也有人认为,说还是要说,不然孩子会越来越大手大脚。 该不该跟孩子说赚钱很难? 为什么很多人不同意说呢? “赚钱很难”是一种pua; 为人父母,不论贫穷,最不想让孩子吃苦,于是做出牺牲和让步在所难免。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家庭或者父母的“教养牺牲”,会让一部分孩子感觉到来自父母的保护,让他们得以安心读书,对生活也更加满意,同时还会让他们心理弹性更强,让他们养成坚忍不拔的品质。 家人的“牺牲”,无疑成了他们的铠甲。 然而,在另外的一些相当多的家庭中,父母的“牺牲”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精神枷锁,会把他们推向黑暗,感受不到爱与温暖。 父母的“教养牺牲”行为有很多,但最直接的,就是哭穷。 比如: 为供你上学,供你吃穿,我跟爸不知道有多省。 上了补习班还不好好上,你知不知道,这辅导费我跟你爸要辛苦多少天才能挣回来。 我们家很穷,所以,你也要省点,好好读书,将来赚大钱。 精神分析师曾奇峰曾说:父母对孩子哭穷,不是教育,是投毒。 每一次被训斥后的沉默不语,自责却不断的蔓延,内疚在心中疯长。 于是,我们开始忽视自己的情绪和需要,变成了一个听话、乖巧、懂事的孩子。 这类孩子,在心理学中有个专业名词,叫做“小大人症候群”,意思是那些靠隐忍来适应环境,将内心封闭换来“刻意成熟”的孩子。 比如《小舍得》里面的米桃。 更甚者,还会觉得自己就是个累赘,根本就不该来到这个世界,认为都是因为自己,爸妈才那么辛苦的。 他们会觉得自己完全不配值得爱,也不配拥有爱,于是千方百计的讨好父母,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父母的一丝认可,感受到一丝存在的价值。 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也会认为自己是个负担,自卑、懦弱、没有底气,更没有自尊,更不敢享受快乐。 身为父母,谁不想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于是拼命的付出,不想苦了孩子,也不想让他输在起跑线上。 但你不要说出来呀,也许你只是抱怨一些,倾诉一下,但于孩子而言,这样的话,就像一把把刀,斩断了你们之间爱的联结。 让他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对父母的爱,而是对自己的恨。 不谈钱,又后患无穷 不在孩子面前哭穷,并不是说不跟孩子谈钱。 在话题下面的谈论中,有一条很有意思。 他说,自己曾经深受父母哭泣的负面影响,于是在自己妹妹面前坚决不哭穷,也不谈钱,要什么就买什么。 最后,他后悔了,因为他发现,妹妹出手越来越大方,根本没有金钱的意识。 网上曾有一段街头采访00后的视频火了。 视频中,记者问孩子们说:“你觉得谁最有钱?多少算有钱?你的零花钱够吗?” 结果,孩子们的回答,让网友震惊。 “我们学校校长,我觉得他有一个亿。” “我爸最有钱,一个月有3万。” “零花钱一般是礼拜一发,一发就是几千万。” 是不是非常天真可爱,但是不是也感受的出来,他们对钱毫无概念。 于是我们才能看到这样的新闻频频出现。 “熊孩子”给主播打赏,花费40万; 9岁的男童为玩游戏,买装备,花掉妈妈5万的微信余额; 11岁的男孩玩游戏充值,花了家里100多万的生意周转资金。 作为社畜的我们,花个几百上千,都会肉痛,而这些孩子,钱都不会挣,几千、几万、几十万的充值打赏,却可以连眼睛都不眨一下? 为什么? 因为我们不跟孩子谈钱,默默的付出,孩子想要什么,即便是千辛万苦,也要为他们实现。 在不断的强化之下,在他们眼中,父母就是无所不能,有求必应的超人。 但被强化的,同样还有他们不断膨胀的欲望。 比如,要买车、买房子,要给喜欢的女孩子买钻戒,这个时候,你还是那个无所不能的超人吗? 这个时候,你选择告诉他,家里的真实情况会怎么样? 他会认知失调,直接崩溃掉。 为了维持认知上的平衡,他要么会叛逆起来,成为白眼狼;要么会接受自己是无用之人,从此一蹶不振。 就好像“妈妈吃鱼头”的故事: 妈妈吃了一辈子的鱼头,临场前告知小孩,“我从来没喜欢过鱼头”。 这句话,足够让孩子内疚终生,崩溃至极。 不哭穷,也许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成长的道路上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但这也为孩子们编织了一个美轮美奂的梦,在梦里父母是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梦虽美好,但破碎了,人却崩溃了。 聪明的爸妈可以这么做 莫要让你的牺牲成了孩子的枷锁;也莫要让你的有求必应让孩子误以为你是超人。 那么,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 1.无关金钱多少,首先学会爱自己; 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可恰恰是这种本能,让很多父母把最好的给了孩子,委屈了自己。 据中国科学院的数据调查,超过三分之一的中国父母已经完全丧失的自己的个人时间。 更别说,是为自己花钱呢。 付出的太多,就会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设定走,一旦出了偏差,就会忍不住向孩子抱怨。 智慧的父母,会把给予孩子的付出,分出来给自己,只有自己的需要满足了,就不会向孩子发泄情绪。 心理咨询师苏兹·卢拉在《母亲进化论》曾说,“为人母者一定要学会一件事,那就是自我关怀。” 说直白点,就是说要对自己好点,看见自己的需要和情绪。 给自己留点时间,培养兴趣,享受生活;喜欢吃什么,喜欢穿什么,也尽可能的满足自己。 在感情中,爱自己更容易被人爱,同样的,在亲子关系中,父母爱自己,孩子也会爱父母,更会爱自己。 父母就是一面镜子,你对自己足够关爱,孩子看在眼里,潜移默化之下,也学会了爱自己。 2.带着积极的情绪为孩子们付出; 伊能静在生下女儿小米粒之后,暂时退出娱乐圈,有网友评论说,这是每个妈妈都有的牺牲。 可伊能静却说:“孩子没有要你牺牲什么,他要你快乐。我所做的一切都心甘情愿,并没有为了孩子牺牲任何事情。” 深以为然,父母希望孩子快乐,孩子其实同样希望父母能够快乐。 如果他看到你付出的时候,那么辛苦,那么痛苦,他们会心疼宁愿你不要这样付出。 所以,对于父母而言,为他花钱之前,“自己也要快乐”是必须坚守的原则。 这并非道德绑架,而是为人父母的基本要求。 给孩子买好吃的,穿好看的,报了天价的兴趣班,辅导班,即便并不富裕,但依然倾其所有。 如果孩子听话,达到了你的预期,你会开心满意;如果没有达到,很容易就会产生恨铁不成钢的情绪。 这并非快乐的付出。 身为父母,量力而行最为重要,如果你承受不了,付出后的可能的结果,那大可不必如此为难自己。 孩子需要的真正没有父母想象的那么多,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父母快乐。 3.多跟孩子进行深层沟通; “你知不知道,赚钱有多难?” “你知不知道,为了你,我跟你爸付出了多少?” “你知不知道,家里很穷,你还不好好努力,将来谁养你啊?” 这不是沟通,也并非教育,这只是抱怨,是指责。 只有当你停止抱怨,子女的心理压力才会减少很多。 不过这还不够,中国的父母往往羞于表达,什么都不说,总是默默地付出,即便是很快乐的付出。 孩子也可能出现感知偏差,胡思乱想起来,误解父母那么辛苦,那么累,都是因为我。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只有沟通的越多,父母和子女之间的感知差异才会越小。 再回到“要不要跟孩子说赚钱很难”这个问题。 “跟孩子说赚钱很难”这话怎么能说呢?要说就要说完整。 比如,“赚钱很难的,但只要努力,还是能赚到钱,这个过程其实很快乐也很满足。” “虽然爸妈为了你付出了很多,但这些都是我们心甘情愿的,我们很快乐,谁让我们有你这样的宝贝孩子呢。” “虽然家里穷一点,但爸妈会坚持努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也要好好加油哟。” 当你开始这样坦诚的表达了你的想法和感受后,孩子也会坦露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那种“都怪我”的心结也会因此打开。 4.身为孩子,我们也要对自己友善点。 我们中的很多人,从小就被父母的那些哭穷哭惨的话灌输到大,于是总会攻击自己,不敢让自己过得舒服。 如今,我想对你说,你要对自己友善点,你过的舒服,真的不是什么罪过。 小时候,认知能力有限,父母说的那些话,让我们以为“都怪我”,才让他们那样。 但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在抱怨,是在发泄情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他们依然爱你,无条件爱你。 只是焦虑,不会表达情绪罢了。 与父母和解,与自己和解,你就会如释重负,轻松上阵,说不定,父母对你不再是抱怨,而是骄傲和自豪。 最后,谈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乱谈钱。 稍不注意,要么是给孩子套上了枷锁,活在阴影之下,看不到阳光;要么让孩子误以为你是超人,活在阳光之下,看不到阴影。 前者是一种pua,后者却是楚门的世界。 孩子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坚强,但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脆弱。 总之,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担当,自尊、爱心,跟家庭拥有多少物质并不成正比,而是跟父母的三观和育儿智慧成正比。 欢迎关注昭德亲子心理,我们陪您一起:做明白的父母,带快乐的孩子! 参考资料: [1]Leung,J.T.Y.,&Shek,D.T.L.(2018).Parentalsacrifice,filialpietyandadolescentlifesatisfactioninChinesefamiliesexperiencingeconomicdisadvantage.AppliedResearchinQualityofLife,15(S1). [2]Leung,J.T.Y.(2017).Culturalfamilybeliefs,maternalsacrifice,andadolescentpsychologicalcompetenceinChinesepoorsingle-motherfamilies.SocialDevelopment,26(4),767-782. [3]Ehrlich,K.B.,Richards,J.M.,Lejuez,C.W.,&Cassidy,J.(2015).Whenparentsandadolescentsdisagreeaboutdisagreeing:Observedparent-adolescentcommunicationpredictsinformantdiscrepanciesaboutconflict.JournalofResearchonAdolescence,26(3),380-389. -END- 策划:MT 作者:痞子威 编辑:雪梨 设计:多纳 (文中部分图片均来源网络,侵权可联系删除)
|
![]() 鲜花 |
![]() 握手 |
![]() 雷人 |
![]() 路过 |
![]() 鸡蛋 |